喀土穆始建于公元1822年,曾经是繁华的象牙贸易中心,1830年成为英一埃苏丹国的首都。1885年得以重建,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市区多伊斯兰教寺院和基督教堂。北临青尼罗河的滨江大道绿树成荫,中国援助建设的友谊大厅就坐落在这条大道上,这是一座大型国际会议厅,被苏丹人民称为“苏丹新郎额上的美丽的月牙”。位于市中心的共和国大街为商业区,自然分成欧洲市场和阿拉伯市场。阿拉伯市场是一处吸引游客最多的地方,在不大宽敞的街道两侧,售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货架上摆满了牛羊肉、鲜红翠嫩的辣椒、晒得干干的豆角以及蒜头、洋葱等。到处都堆着芒果、枣椰和其他热带水果,麻袋里装着高梁、花生等。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出售手工艺品的店铺。那些用象牙、黑木、羚羊角、犀牛角等雕刻而成的各种人头像或动物形状,显示出苏丹民族艺术的特殊风格。漫步在这人流拥挤的阿拉伯市场里,举目眺望那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尖塔,顿时会切身感到喀土穆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城市。当然,同其他国家的阿拉伯城市相比较,喀土穆也有它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尽管居住在城里的阿拉伯穆斯林男子们,也喜爱穿白色长袍,头上同样缠着白布,占或者杏黄色的小帽,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立即发现,不少人的脸上带有几条深浅不同的刀痕,有的呈平行状,有的成十字或者双十字状。这里的妇女们也几乎人人都穿着白色的长裙,但她们并不像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妇女那样戴着黑色的面纱,只是在遇见陌生人时用长裙的袖子轻轻遮盖一下自己的脸部而已。
喀土穆是世界上有名的热都,气温常常在摄氏40度以上,即使在日落之后,大街上的柏油马路仍然是软软的,真是名符其实的“火炉”。苏丹人民为了抵抗酷热的侵蚀,在喀土穆大街小巷栽种了成片的榕树。这种榕树枝叶繁茂,从街道两则伸向街心马路的上空,形成一种巨大的天然的“遮阳伞”。这些树林既减少了烈日的炎威,又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和净化城市空气作用。
喀土穆是一座吸引游客的城市。穿过喀土穆城区而过的著名尼罗河的两条主要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就像两条巨蟒一样在离开喀土穆市区后的不远处合二为一,形成尼罗河的主流向北流入埃及,喀土穆附近的尼罗河汇合处的奇特景观,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这是北部非洲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青、白尼罗河汇流处的跨河大桥东岸,建有一座汇流公园,站在公园的桥上远眺,只见青尼罗河水色湛蓝,白尼罗河水色莹白,汇全处的尼罗河水,一半是蓝色,一半是白色,彼此互不干扰地奔流而向,犹如两条色彩截然不同的锦带平铺在人世间,一川双色,蓝白分明,波光粼粼,蔚为奇观。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这样的,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沿途流经的地区多岩浆岩层,冲走了大量岩屑,同时溶解了大量含硫物质,水色自然变得蔚蓝蔚蓝的;白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沿途流经的地区大多是沼泽地带,水中所含有杂质大部分已经沉淀,颜色比较纯净,呈为白色。当这两条河流在喀土穆汇合时,由于比重、流速均不相同,相互混合的过程比较缓慢,需要经过一段距离的流动,才会慢慢融合为一体,于是便出现了蓝白分明的景象。当然,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河床中水位正常的情况之下,如果遇到山洪暴发,上游冲下大量的泥沙时,河水变得波涛滚滚,满江浊流,这种蓝白分明的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
喀土穆在非洲是一座文化品位比较高的城市,市区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如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在喀土穆自然博物馆里收藏着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古神庙、陵墓、壁画、铭刻等珍品,这些文物是因为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存在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便将它们从北部的努比亚地区精心移过来的。当时移植过程中,许多古庙是从岩石上仔细分段切割取下,沿着水路运到喀土穆的,而那些壁画则是将原来的砖墙和衬布完整地迁移过来的。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