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文化首都克拉科夫(Krakow),近年来一直被旅游杂志称为新布拉格。
7世纪克拉科夫建城,11世纪成了波兰首都。
18世纪,当时的统治王朝迁都华沙,这座风光了将近700年的城市就这样被人遗忘了。
克拉科夫其实是一座文学气息很浓厚的城市,看过那么多的著名的欧洲广场,总是挤满了招揽游客的精品店餐馆等,但在Rynek Glowny广场的南边就有一栋4层楼高的Empik书店,实属罕见,可见克拉科夫人对阅读的热爱。
五月天在波兰,春寒料峭。15分钟前火车窗外还是晴天万里,沉甸甸黑云朵千军万马杀到,驱逐了阳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五月到东欧旅行就得忍受变幻无常的天气,如忍受一个处女座,不予警告随时变脸。但还好我们有时间等待,这场雨后,明天必定放晴。正如我们要去的城市,历史上几番起落,经历了两次大战,风吹雨打,风光过也落魄过,容颜却几乎发肤无损,那是欧洲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奇迹。
波兰急着要卸下清贫的样子,特别是摆脱二战后苏联统治的后遗症,向欧盟靠拢。这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餐馆和商店开始标上波兰和欧元的价码,波兰也于2004年成了欧盟成员国之一,早不再是西欧人口耳相传的廉价天堂。
克拉科夫的建筑十分精致,显示出城市曾经有过的繁华。
克拉科夫宁静优雅
第一个目的地是波兰的文化首都克拉科夫(Krakow),这座近年来一直被旅游杂志称为新布拉格的城市,少了布拉格喧闹的游客,多了一份欧洲老城应该有的宁静优雅。
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波兰成了南北欧和东西欧商贸之路的中转站。7世纪克拉科夫建城,11世纪成了波兰首都。一个又一个意气风发的国王在这里建造一座又一座华美的教堂和城堡。强盛的Kazimierz皇朝统治期间,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Collegium Maius,其美丽的校园里飘了将近640年的琅琅读书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曾在那里讲学。
18世纪,当时的统治王朝迁都华沙,一个更中心的位置,这座风光了将近700年的城市就这样被人遗忘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登陆波兰北部城市Gdansk,占领波兰,企图把波兰当成进攻苏联的基地,波兰成了二战中主要的战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让德军毁了,只有克拉科夫幸免。1945年,苏联红军及时赶到克拉科夫,才迫使德军弃城而逃,历史“赦免”了这座城市。联合国于1978年将之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放下行李,刻不容缓,直奔古城中心。地图看了一眼就收了起来,欧洲古城区往往十分集中,只要大致的方向对了就不会迷路,就算走多几步路,也能抵达目的地。在克拉科夫,我们的确不用害怕走多几步路,反正这样的城市怎会没有风景,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履历,每个角落都有故事。
古城市中心不通车,游人能安心的闲逛。古城墙虽已拆掉,空出来的城墙遗址变成了公园,名为planty,包围着整座古城,这是世界上古城少有的决定。历史纯粹主义者一定会非议这样仓促的决定,然而拆掉城墙修成绿草如茵的公园,总比扩张成大马路强很多。一座城市不应该害怕改变,只要是有品味的改变。
古城墙原有3公里长,共有47个瞭望塔,8座城门,现在仅存北边的一座城门,城内就有卖艺人拉着萧邦的小夜曲,忧郁的乡愁变得轻盈的欢愉,萧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年轻的萧邦20岁不到就离开了祖国,后来波兰亡国,萧邦就一直流亡海外,创作了不少怀念波兰的曲子,临终还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现在就埋在华沙的教堂里。
古城内的几条大街,比如佛连斯卡大街等都保留了18世纪的模样,上百年的药店、咖啡馆还在营业,底层临街的老房子多改装成精致的小餐馆、时尚酒店等。路上有分派传单的“天使”,漂亮的波兰女孩一身白色袍子,肩膀长出洁白的羽翼,分派天堂的入场券,原来天堂是不远处的一家地下小酒吧,晚上刚好有英国摇滚乐队的演出。
Cloth hall内售卖着琳琅满目的波兰手工艺品。
广场上被旅人宠坏的鸽子
古城内的主要大街都能通往Rynek Glowny广场。这个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宽长200米,无论什么辰光总聚集着各种各样的旅人。广场南边有哥特风格与天比高的圣玛丽教堂,教堂入口处竖有保罗二世教皇的雕像。教皇出生于离克拉科夫40公里外的小镇,前后在这地区生活了将近40年。除了人,广场最多的是被旅人宠坏的鸽子,由于鸽子粪便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少西欧城市已经禁止了在广场喂养鸽子,而克拉科夫似乎对这些鸽子特别宽容,收留了它们。
我是最早由奇劳洛斯基的电影《维诺尼卡的双重生命》里见过这个广场,开场不久后的一幕,当维诺尼卡遇见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巴黎女子,隐约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孤立于尘世中,这段经典的情节就发生在这座广场,那是1990年的电影,当时的广场十分破落,老墙斑驳,现在却已经修复得焕然一新,维诺尼卡如果再回到这座城市,她是否还会说:她喜欢克拉科夫。
广场中心还有一个名为cloth hall的16世纪建筑,是欧洲最古老的购物商场之一,已经营业了将近7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共分两层,楼上是画廊,展出了19世纪波兰画家的作品,底层则是手工艺品市场,贩卖着波兰设计和制造。历史上,波兰屡次遭受侵略,并多次被周围列强吞并,因此波兰人的民族意识高涨,其文学创作上两次的爱国主义作品的复兴,都是波兰人面临国破家亡恨的结果。18世纪,俄国、德国和奥地利瓜分了波兰,波兰就消失于世界地图上,cloth hall前是波兰爱国诗人Adam Mickiewicz雕像,其18世纪富有浪漫主义激情的诗篇启发了不少后来的波兰作家,包括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他的代表作《禁锢的心灵》写的正是二战后苏联集权对东欧人的禁锢及奴役的记忆。
咖啡贵得离谱
克拉科夫是一座文学气息很浓厚的城市,看过那么多的著名的欧洲广场,那些租金最昂贵的地段,总是挤满了招揽游客的精品店餐馆等,在Rynek Glowny广场的南边就有一栋4层楼高的Empik书店,实属罕见,但可见克拉科夫人对阅读的热爱。广场的拱廊街让咖啡馆把守着,多数是游客的陷阱,咖啡贵得离谱,但是在那样的地方,除了喝咖啡就是看人和被看,天气好的时候,咖啡馆的露天位置人满为患,街头艺人们带着手风琴由一家咖啡馆流浪到另一家。
克拉科夫虽然美丽,但是欧洲的老街和教堂看多了自然会感到厌倦。离开了古城中心,波兰的东欧味道才逐渐显示出来,城中房子多经过精心打扮,修复得过于焕然一新,房子的皱纹被抹平了,故事也减少了吧。偏离市中心的房子多破落不堪,有一种沧桑的美,这美似乎更能反应出波兰的悲情特质。
古城以南的Kazimierz区曾是波兰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15世纪,犹太人已被驱赶到这里,后来成了欧洲最大的犹太人避难所。二战前,克拉科夫共有7万犹太人口,大部分就聚集在Kazimierz。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种族大屠杀,目前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口只有100人了。犹太区内还保留了不少犹太人的遗址,包括犹太教堂、坟场等,还有不少犹太餐馆,样子几乎和50年前没多大的改变,史提芬史匹堡的《辛德勒的名单》,就主要在这里取景,现在这个地区成了海外犹太人的朝圣地,大批大批到这里紧记自己民族曾经受过的屈辱,不能忘却甚至原谅的回忆。
现在这个破落的老区已经成了克拉科夫最时尚的地方,集中了不少深受当地年轻人欢迎的咖啡馆和酒吧等等,颇有早期巴黎左岸的感觉,先是落魄的艺术家和诗人进驻,而咖啡馆随后,一家紧跟一家,成了气候。
我们在克拉科夫待了一个星期,由于住宿就在犹太区附近,每天上午把应该看的景点看完,下午就开始在咖啡馆里无所事事,待两三个小时,那竟然成了克拉科夫最令人怀念的时光。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