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怀旧
格拉茨位于奥地利东南部的穆尔河(Mur)畔,是奥地利第二大省施泰尔马克州(Steiermark)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一词来源自于斯拉夫语,意为“城堡”。与包括维也纳在内的许多奥地利城市一样,格拉茨显得小巧而精致,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5万人口,完全看不到国内大城市那种摩肩接踵的景象。
这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城市是公认的中欧保护最完善的古城之一,其最早的定居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公元1115年,这座城市开始有文字记载,公元1440年,当时的奥地利皇帝弗雷得里克三世(后来成为德国皇帝)曾将皇宫设在格拉茨。
城中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气息浓厚的众多建筑都保存完好。此外,城中相当数量的受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建筑,又透出一丝南欧风情。兰德宫(Landhaus)被公认为是南部德语区最精致富丽、保存最完美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城中军械库(Zeughaus)收藏了三万多件稀奇珍贵的古代军械,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古代兵器收藏馆,足以说明这个城市历史遗产的丰富。
走在格拉茨的狭窄街道上,很容易产生时光倒流的错觉。这里到处是红瓦灰墙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少有现代式的楼宇,当然也没有现代式的污染。有的只是有轨街车低沉的轰响,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三三两两走在整洁街道上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行人。要不是随处可见的彩喷大幅广告和穿梭来往的各式新款轿车的提醒,还真以为回到了18世纪的欧洲。正因为如此,1999年,格拉茨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悠久历史浸润之下,格拉茨给人的第一印象显得宁静而有条不紊。每年318天阳光普照的日子又使得小城生机勃勃,处处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格拉茨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尽管城市不大,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格拉茨成为欧洲文化的大熔炉,格拉茨是中欧通往东南欧的枢纽。它既是中、西欧面向东欧国家的门户,又是众多东欧思想家、艺术家向西部欧洲大陆展示自我的窗口。几百年来,格拉茨一直是各种欧洲文化和思想流派交汇的地方,罗马人、斯拉夫人和日尔曼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同时,小城中人们重视教育的传统也为文化艺术的滋生提供了沃土,在格拉茨,大学和大学社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多万居民中有超过6万多名注册大学生在三所大学和技术学院学习。
从格拉茨的城堡山(Schlossberg)上鸟瞰全市,现代化的大学和医学院等综合建筑物被融汇在一片橙红色瓦顶的中世纪的教堂、古堡之中,充满着浓郁的历史与文化的气息。从阿尔卑斯山流下的穆尔河穿城而过,为春日的格拉茨带来了一股股清爽宜人的空气。
格拉茨理所当然也秉承了奥地利人悠久的音乐传统,世界著名指挥家卡尔·贝姆和作曲家舒伯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城中终年上演着令人目不暇接的音乐会和戏剧节目,还有欧洲最早的爵士乐艺术学校、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画廊和丰富多彩的酒吧文化。
小城的殊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拉茨成为奥地利前卫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城市公园论坛、格拉茨作者集会以及前卫艺术节“施泰尔之秋”等活动是格拉茨面向当代艺术的前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让这个城市在古老的外衣之下拥有了跃跃欲试的脉动,这也是当地居民深深为之自豪的。
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在这个中欧城市得以完美结合,而所有这些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使得格拉茨成为中欧现当代艺术的一个先锋城市。
真正将格拉茨推到世界级大舞台上的,要属今年欧盟赋予它的一项桂冠:2003欧洲文化之都。这项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欧洲、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界盛事,让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这座欧洲大陆深处的城市。
评选年度欧洲文化之都的传统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希腊首先提出了这一创想,当时的初衷是“让欧盟国家的人民联系更加紧密,推动文化合作,除了培养经济、政治上的一致,更要加快文化领域的一体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显现,这项年度桂冠评选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欧盟国家内部的文化交流,而成为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文化艺术成果展示的舞台,而评选出的文化之都也不再仅仅是当年的明星,更成为文化艺术的集散地,吸引和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
欧洲文化之都的评选首先由欧盟成员国在每年共同选举出一个国家,然后由这个国家自己决定挑选出一个城市。1985年,希腊雅典成为第一个当选城市,此后每年有一个欧洲城市当选。在最初的十年里,当选城市多为国家的首都,或者世界级大都市,从1990年代下旬开始,欧盟各国的文化部长达成一致,在评选标准上有所变化,开始选择那些规模较小,知名度并不很高的城市。进入新千年后,增加到了一年两个或者多个城市分享这项荣誉。也许是因为1995年才加入欧盟大家庭的奥地利姗姗来迟,在这么多历年当选的城市中,竟没有一个奥地利城市。到了2003年,欧盟将选择权只交给了奥地利一个国家,秉着宣传中小城市的宗旨,奥地利政府没有选择首都维也纳或者名气更大的萨尔茨堡,让格拉茨独享其荣。格拉茨人更是雄心勃勃地计划借此东风在今年内招来200万游客。
小城的现代
从今年年初开始,这个新当选的欧洲文化之都好戏一幕接着一幕。街头各处都摆放着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大作,孩子们从中找到了无穷乐趣。不过,最大胆、最富有创新意义的,当属以城堡山和穆尔河为主题的几件大型艺术建筑。
钟楼阴影(Shadow Clock Tower)
穆尔河左岸的城堡山(Schlossberg)在格拉茨城中心显得格外抢眼,山上的钟楼俯瞰着全城,是格拉茨的标志性景观。格拉茨人今年的第一件作品,就在这座钟楼上动起了脑筋。城堡山得名于这座山上曾经有过的一座城堡。从当时城堡的位置往下看,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在城堡的旧址上,有一处摆放着四门火炮,居高临下,威风无比。 就是在这座山上,19世纪拿破仑时代法国侵略奥地利时,奥地利军队曾有过惨烈的坚守战,虽然后来兵败,但奥地利人对这场战斗刻骨铭心。此役之后,法国人占领奥地利长达8年,拿破仑对攻城法军死伤无数始终难以释怀,下令将城堡彻底捣毁,结果城堡山从此不再名副其实,因为山上的城堡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
如今,在这些残垣断壁的基础上修建的钟塔成为全城的象征。沿着小山修筑的曲折小径成了夏日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同样来自于施泰尔马克州的年轻艺术家马库斯·魏弗林(Markus Wilfling)从城堡山的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在钟楼的北面紧贴着它建起了一座黑色全钢结构的复制品,尺寸比例严格按照钟楼仿制。魏弗林自己的解释是,除了纪念当初那段历史投下的阴影之外,这件作品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对空间变化的感知有了新的体验。从城市中心广场的角度来看,复制品就像给钟楼勾勒了一个轮廓:从东面的城市公园来看,像是与钟楼一模一样的一件雕塑;而在黎明时刻或者雨水来临之际特殊的光照条件下,又如幻影一般在钟楼旁边若隐若现。魏弗林巧妙地利用周围环境参照,用物质的形式表现了非物质的意境。
让人感到惊讶和敬佩的,除了这件艺术品本身外,格拉茨人的开放和大胆——能够同意在城市标志物上动手脚。也许正因为钟楼阴影的双重意义,这件作品才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批准。
穆尔河上的“小岛”(Island in the Mur)
穆尔河横穿市区,将城市分割成两部分,河水流向西南,最后注入地中海。1月9日到12日,格拉茨举行了盛大节日活动,庆祝她被命名为“2003年欧洲文化首都”,活动的高潮是“小岛”的揭幕典礼。“小岛”是穆尔河上人工建造的一个艺术与建筑结合体,外形像是一个贝壳,由钢材和玻璃构成,主要有室内咖啡馆、儿童娱乐场所,和一个室外半圆型剧院三个功能。两座钢结构桥将它与左右岸分别相连,净水与污水巧妙地利用作为桥体结构的粗钢管运输。“小岛”的设计者是纽约设计师维托·阿孔尼(Vito Acconci),旨在将穆尔河与格拉茨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连在一起。之所以在小岛中设置一个露天剧院演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现代节目,是因为“在流水之上建起的‘小岛’,其自身也必须是流动的、瞬息万变的。”这件作品结构复杂,而外形更是巧夺天工。显然,格拉茨人对它十分满意,他们的评价是:如果一个天才设计师被要求给格拉茨这样一座历史名城设计一件与众不同的建筑,他会怎么做呢?那当然意味着一件超凡脱俗的作品的诞生:艺术与建筑,梦幻与现实在它身上融为一体。
格拉茨艺术馆(Kunsthaus Graz)
穆尔河右岸正在建造一个将于今年秋天完工的现代艺术展馆,其造型仿佛是一个由水泥柱子撑起的巨大气球,由于外立面全部采用蓝色玻璃,当地人称之为“蓝泡泡”。在它的顶部,有形似喷嘴的管状天窗,蓝色的半透明墙面让内外可以交流。艺术馆的顶端还将建造一个悬臂式透明咖啡吧。
<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