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布拉格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过,究竟是城市赋予人灵感,还是名人的不朽再造了城市。在欧洲,无数早期被介绍到中国的文艺作品让我们熟悉了一个个小城的名字:歌德让德国小城魏玛经久不衰、莫扎特使得萨尔斯堡魅力不减,而当我们来到捷克的布拉格,在大街小巷不可回避地遇到一位面色阴郁、时时思考着的大师——卡夫卡。
贫民窟里的文学巨匠
几乎所有布拉格的明信片里都会出现同一个风景——从山顶俯瞰整个老城区的红屋顶。这个制高点就是城堡附近的修道院。山顶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群了。圣维特大教堂无疑是整个城堡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尖顶的哥特式风格让人想起波希米亚王朝的辉煌。山下的老城区保护完好,与法国的里昂齐名,是欧洲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两片中世纪居住建筑群落之一,已经被列为联合国文化遗产。
从修道院通往城堡的小街居然就是著名的黄金小巷。传说这里曾经住满了会点石成金的奇人术士,日以继夜地作法炼金。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这巷子的出名其实是因为卡夫卡曾经住在这里,并完成了我们熟悉的小说《城堡》。
表现主义小说《城堡》写于1922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当《城堡》中的K先生在奔波徘徊中筋疲力尽时,发出的感慨,正是卡夫卡在城堡下黄金小巷租住22号的内心感受。他以布拉格城堡区为背景,在这里写下的《城堡》,文笔清冷,想象诡异,若有若无的寓意树立了鲜明的“卡夫卡风格”。
今日造访黄金小巷,第一感觉是非常可爱。二十世纪中期维修过的建筑被涂上了糖果一般的颜色,不管是明黄还是亮蓝,在布拉格难得一见的晴空之下,看起来熠熠发光。但是仔细一想,这么低矮的房屋对于亚洲人来说还要下意识地弯腰进入,而对于人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说,可谓是更加压抑。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概对于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文学家的修道院小屋
所有来布拉格旅游的人都会被带到这里匆匆一览,他们中有不少人并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只要足够有名就可以了。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却没人知道他在世时的孤苦伶仃。没关系,老房子知道,而墙是会说话的。
他只有一个房间,连转身都觉得局促,窗户很大,外面的景致视野非常开阔,令人有种错觉,似乎透过这扇窗户就能看到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世界。卡夫卡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为一家书店,窄窄的书架上布满各种版本的卡氏书籍。旁边的小电视里,反复播放着关于卡夫卡生平和布拉格风光的影片。黄金小巷如今已经成为旅游产品的集散地,孤独的卡夫卡夹杂在捷克水晶、金器和仿制油画中,不由自主地活泼起来。
在布拉格的其他街道,还会遇到与卡夫卡有关的咖啡馆、博物馆甚至是餐馆。故人生活在这里,难免与城市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昏黄街灯下,犹太人旧区寂寥凄清。卡夫卡死时仅41岁。在那个年代却非常幸运,至少不像他两个妹妹一样,惨死于二战时的纳粹集中营。
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撞击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出生地和主要居住地,他在去世后为这个故乡作出极大的贡献。现在卡夫卡已经成为布拉格推销自己的首选“卖点”。城市广场上取义于《套中人》的铜铸塑像意味深长:瘦削,神经质,一对大而黑的眸子。身着三件套西装、头戴礼帽的卡夫卡骑坐在一具空壳之上,而身下空洞洞没有脑袋和四肢的“人型”,仿佛就是活在套子里的人。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卡夫卡博物馆门前,悄然无声地立着两个青铜色男人,他们都有着云母般的纹理,脸上带着一丝戏谑和满不在乎的神情,站立在一片形如捷克地图的池塘里,赤身露体面对面地小便,铜像的臀部可以转动,胯间喷出的水线划成一个圆形,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这两个雕像都是捷克前卫艺术家大卫·切尔尼的作品,提起他在欧洲可谓是颇具争议。2009年1月他在欧盟议会大厦的作品就差点引发外交事件。许多人称赞他已非常成功,大卫说,“出名的是卡夫卡,不是我。”他说得也对,不过,在布拉格不同地方安放的大卫·切尔尼雕塑作品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特征。
卡夫卡和大卫·切尔尼的组合,就像是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的撞击,发出更耀眼的火花,带给游客更多新奇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开头的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谁的文化,谁的城市。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