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俱乐部(CTTC)

用户名 密码
旅游达人:免费注册登录

世界游网
世界游网

首页 > 新闻 >

展览介绍|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

2025-07-14
导读:大英博物馆特别展览《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现已开幕,一起走进神祇与自然的起源世界。
大英博物馆策展视角
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

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

 
2025年5月22日 隆重开幕
一起走进神祇与自然的起源世界
 
  一场穿越两千年文明的旅程,即将在大英博物馆开启。欢迎参观特别展览《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Ancient India: living traditions)。本次展览于2025年5月22日正式开展,呈现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珍贵文物,揭示神祇图像背后的文化根源与艺术演变。
 
  耆那教、佛教与印度教是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世界宗教。此次展览由策展人苏什玛·简萨里(Sushma Jansari)策划,她将带领观众深入了解这些宗教的视觉传统,向观众介绍相关宗教形象的演化(延续)史。
 
  展览聚焦于古代印度信仰体系中的关键角色——自然精灵、神圣蛇灵,以及神祇与觉悟者的形象塑造。正是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与超自然力量,孕育了耆那教、佛教与印度教在艺术上的诸多共通特征。
 
  展览将时间聚焦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这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宗教艺术逐渐成型的高峰阶段,也见证了这些图像从印度向中亚、东亚和东南亚传播的过程。
 
自然神力与兽首神祇的世界
 
  展览的开篇,将观众带回公元前约200年的古代印度。那时的印度大地被茂密的森林与肥沃的农田覆盖,江河奔流、季风充沛,自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大多数人生活在乡村,相信强大的自然之灵与神圣蛇灵栖息于世界各处,左右着人们的命运与庄稼的收成。
 
  这些自然之灵,通过雕刻与陶塑的形式被赋予具体形象——或高大威严,或神秘莫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公元前200年至前100年间的陶制雕像:一位表情凶猛、咧嘴露齿的夜叉(Yaksha,男性自然精灵),手中还抱着一只疑似山羊的动物,或许象征着祭品。在整个南亚,考古发掘经常会出现小型陶像,证明它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它们的用途至今仍未有定论——或许是供奉于家庭神龛,也可能作为祭品献于宗教圣地。
 
公元前200–100年,巴基斯坦,持羊夜叉的陶俑
公元前200–100年,巴基斯坦,持羊夜叉的陶俑
 
  女夜叉(Yakshi,女性自然精灵)赐予丰饶与生育力,同时也带来死亡与疾病。女夜叉被描绘为丰满、佩戴珠宝的女性,站在果实累累或花团锦簇的树下,有时怀抱孩童。但要小心——仔细看,有些女夜叉的头发里藏着武器!
 
公元前200–100年,印度,女夜叉的陶质浮雕。© 阿什莫林博物馆
公元前200–100年,印度,女夜叉的陶质浮雕。© 阿什莫林博物馆
 
  强大的蛇神被认为掌管着赋予生命的水流。它们可以带来财富、生育和保护,也能一口致命!这是印度最古老的被崇拜的神灵之一,通常被描绘为昂首的多头眼镜蛇。它们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夜叉与女夜叉一样,被认为拥有强大力量,因而被纳入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信仰及其艺术创作中。这条眼镜蛇雕刻在一块公元一世纪的石灰岩板上,原本装饰着位于安得拉邦阿马拉瓦蒂的佛教纪念碑。
 
这是一尊描绘神圣纪念碑的印度石灰石雕塑,创作于公元50至100年,展示了五头蛇在守护神圣建筑。
这是一尊描绘神圣纪念碑的印度石灰石雕塑,创作于公元50至100年,展示了五头蛇在守护神圣建筑。
 
  一些自然灵也被描绘成人身兽头的形象。深受喜爱的神祇象头神伽内什(Ganesha)就具有许多夜叉(yaksha)的特征,包括他的动物头颅。而且,就像夜叉一样,他的崇拜跨越了宗教和社会的界限——伽内什不仅是印度教徒最为熟知和喜爱的神之一,也受到一些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敬仰。
 
印度,约公元750年,砂岩制舞蹈伽内什像。
印度,约公元750年,砂岩制舞蹈伽内什像。
 
耆那教艺术:觉悟导师、神圣侍从与神圣符号
 
  耆那教的宗教艺术主要表现的是二十四位大彻大悟摆脱轮回的精神导师,称为“提尔坦卡拉”(tirthankaras)。这是现存最早的提尔坦卡拉,人形雕塑的作品,约在2000年前,在当今印度北方古玛图拉(Mathura)的工坊中用美丽的粉红色斑纹砂岩雕刻而成。这标志着印度宗教艺术的一个重大突破。这尊公元三世纪的古代雕像的胸前雕有提尔坦卡拉的身份象征的“无尽结”神圣符号。该符号一直沿用到今日。
 
印度,约公元750年,砂岩制舞蹈伽内什像。
印度,约公元750年,砂岩制舞蹈伽内什像。
 
  提尔坦卡拉的形象受到早期自然灵与神蛇形象的启发,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特征。例如,每位提尔坦卡拉都有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自然灵作为侍从。在耆那教的故事和艺术作品中,蛇常常扮演守护的角色。第二十三位提尔坦卡拉帕尔什瓦纳塔(Parshvanatha)在深度冥想时,曾被一个恶意的存在派来的暴雨和群灵袭击。蛇神达兰因德拉(Dharanendra)张开蛇盖,守护帕尔什瓦纳塔,使他免受伤害。这一传说在对提尔坦卡拉的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蛇盖守护下的帕尔什瓦纳塔,铜像,印度,公元1300–1400年。
蛇盖守护下的帕尔什瓦纳塔,铜像,印度,公元1300–1400年。
 
  阿耶迦帕塔(Ayagapatas,意为“敬奉石板”),最早的例子可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是用于宗教崇拜的方形砂岩石板,上面精雕细刻有提尔坦卡拉、神祇形象以及神圣符号。这些石板也与自然灵相关联:它们最初可能是放置在树下的石质平台,供信徒向夜叉(yakshas)和女夜叉(yakshis)献上供品。阿耶迦帕塔上通常刻有供奉者的题铭,其中大多数都是女性。
 
  这块砂岩板的两面雕刻于不同的时间。最初雕刻的一面,大约完成于公元一世纪,是一块阿耶迦帕塔,装饰带可能象征耆那教的宇宙观,并描绘有一位天界花环持献者正走近一位打坐的提尔坦卡拉。后来,大约在公元三至四世纪,该石板的另一面上雕刻了一位盘腿坐在狮子宝座上的提尔坦卡拉。
 
阿雅迦帕塔原始一面(“礼拜石板”),砂岩,印度,公元1–100年
阿雅迦帕塔原始一面(“礼拜石板”),砂岩,印度,公元1–100年
 
阿雅迦帕塔另一面(“礼拜石板”),砂岩,印度,公元1–100年
阿雅迦帕塔另一面(“礼拜石板”),砂岩,印度,公元1–100年
 
佛教艺术:从象征性符号到佛陀的人像
 
  佛教宗教艺术以佛陀及其生平故事的表现为核心。最初,佛陀并不以人像出现,而是通过象征符号来代表,例如脚印、空宝座或一棵树。这块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的石灰岩浮雕雕刻了佛陀早年的生活场景。右下角的场景中,摩耶夫人以女夜叉(Yakshi)的姿势站立,正在诞下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他在获得觉悟后被称为佛陀)。左下角的场景中,婴儿被呈献给部族的神祇——一位从树中现身、腹部隆起的夜叉。在两个场景中,裹布上的小脚印象征的就是悉达多。
 
石灰岩鼓形板雕刻有四个与佛陀早年生活相关的场景,出土于印度阿马拉瓦蒂佛塔,公元1–100年
石灰岩鼓形板雕刻有四个与佛陀早年生活相关的场景,出土于印度阿马拉瓦蒂佛塔,公元1–100年
 
  佛陀首批人形化的雕刻艺术,是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圣地中独立发展而成的,最早可考的雕像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纪。这件圆柱形的金质舍利容器(圣匣),镶嵌有红榴石和绿松石,约制作于公元100年,展示的可能是目前可考最早的佛陀人形图像。容器上的铭文记载,这件舍利匣由一位名叫希瓦拉克希塔(Shivarakshita)的人捐赠,他还同时捐献了存放该舍利匣的石容器,以及一些钱币和珠饰。根据铭文记载,这个圣匣曾用于安置佛陀的舍利。
 
比马兰舍利匣,金制镶嵌红榴石,阿富汗,约公元100年。
比马兰舍利匣,金制镶嵌红榴石,阿富汗,约公元100年。
 
  本展览区域中的许多雕塑来自阿马拉瓦蒂佛塔(Amaravati Stupa),这是印度东南部一座宏伟的佛教纪念建筑,原直径接近50米。它的建造、装饰,以及后期的扩建与修复,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由众多慷慨的捐赠者资助完成。通过这些布施行为,施主(捐赠者)积累了功德。佛塔上的铭文显示,许多捐赠者是女性,其中包括一块如今已断裂的圆顶石板,该石板原本高达三米以上。
 
来自阿马拉瓦蒂佛塔的石灰石圆顶石板,印度,公元50–100年。
来自阿马拉瓦蒂佛塔的石灰石圆顶石板,印度,公元50–100年。
 
印度教艺术:从自然象征到多臂神祇
 
  印度教艺术的核心是对神祇的象征性表现,其中一些神从古至今一直以符号的形式被崇拜着。这些符号多来自自然景观中。与耆那教和佛教中的觉悟者一样,大约在两千年前,印度教的神祇也开始以人形形象出现,并吸收了自然灵的视觉元素。这尊早期的女神青铜像与女夜叉(yakshi)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她的花卉头饰、丰盛的饰品和丰满的体态。这尊雕像也体现了公元一世纪印度教神祇艺术表现的一个关键时刻:创新性地采用多臂造型,每只手臂持有特定的神圣物品,使信徒能够识别不同的神明及其特质。如今,这尊女神像有两只手臂在肩部处断裂,另有一只手丢失了曾经握持的圣物,因此已无法确认她的身份。
 
女神铜合金像,印度,约公元1–100年。
女神铜合金像,印度,约公元1–100年。
 
  几个世纪后,大约在公元320至550年之间,随着砖石神庙的建造,印度建筑艺术进入创新时期。这些神庙供奉神祇形象,并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叙事浮雕板,讲述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中的故事。这块手掌形状的陶板描绘了一位头发纠结、肩扛挂着鹿皮长杆的猎人形象。他很可能代表的是伪装成吉拉特(Kirata)部落猎人的湿婆神(Shiva),这个形象出自《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湿婆为了考验英雄阿周那(Arjuna)的品格与苦行的修心,伪装成猎人,与他展开一场较量。
 
湿婆的猎人装扮,陶板,印度,约公元400–500年。
湿婆的猎人装扮,陶板,印度,约公元400–500年。
 
印度之外
 
  自公元一世纪起,佛教和印度教的信仰艺术逐渐通过海上与陆地的贸易网络传播至中亚、东亚和东南亚。来自印度的神圣图像与宗教理念被各地吸收并加以改造,与当地信仰和艺术风格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与印度教神祇及开悟导师的形象。保留诸如佛陀头顶上的肉髻(ushnisha)——象征其觉悟的卵形结构——等核心特征,使不同地区与文化的信徒得以持续识别这些神祇和导师。
 
  例如,在这块六世纪中国石上,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正于印度风格的拱形亭阁下冥想。这种风格受到了印度僧侣与商人携带的便携式宗教画作和雕像的启发。画中的树象征着佛陀的肉身死亡与脱离轮回的解脱,而中国艺术家则以本地的针叶树取代了印度的娑罗树。
 
陶制佛像浮雕,中国,大约公元500至600年
陶制佛像浮雕,中国,大约公元500至600年
 
  佛教自大约公元500年开始在日本扎根。这幅画是19世纪对一幅公元600年代壁画的摹本,可能描绘的是未来佛弥勒佛,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两侧侍立着菩萨、天王与僧侣。这一场景受到古代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图像的启发——有记载的印度僧人曾前往日本传播佛教,例如公元736年的菩提僊那。
 
悬挂画轴,描绘日本法隆寺金堂第九号壁画的绘图,作者:桜井香雲(1840年–约1895年)。该复制作品创作于1880年,原作约为公元600–700年。
悬挂画轴,描绘日本法隆寺金堂第九号壁画的绘图,作者:桜井香雲(1840年–约1895年)。该复制作品创作于1880年,原作约为公元600–700年。
 
  印度教神祇象神自公元7世纪起在东南亚广受欢迎。这尊爪哇火山石雕塑创作于公元1000至1200年,保留了一些印度传统特征,如断牙、斧头与念珠。然而,爪哇艺术家通常为象神增添骷髅饰物,并让他手持空碗而非甜食,显示出他们对象神某些特质的不同理解。此外,他们还常将象神描绘为孩童般的坐姿,双足相对,就如这件作品所示。
 
由火山岩制成的象头神伽内什雕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公元1000-1200年。
由火山岩制成的象头神伽内什雕像,印度尼西亚爪哇,公元1000-1200年。
 
共同的文化遗产
 
  这些宗教的供奉形象与神圣建筑,至今仍是全球近二十亿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在英国。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全球共有的文化遗产。本次展览团队与英国的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社区合作,以帮助我们将当代的宗教实践融入展览中,其中包括展示一些短片,突出崇拜仪式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古代印度:生生不息传统》展览中,您可亲身体验这些非凡作品以及其他卓越的展品。展期至10月19日。
 
古代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
 
 
大英博物馆官方导览APP
  您还可以在家中通过大英博物馆的官方导览APP,随时随地欣赏丰富多彩的馆藏。 
 
大英博物馆官方导览APP
世界游网微信
分享到:
我要评论
邮箱:   姓名:  IP:10.1.44.150

验证码: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世界游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世界游电子周刊

查看周刊

  世界游网电子刊每周五发行,秉承中国出境旅游资讯门户的宗旨,内容精选当周最热门的新闻动态、最具价值的权威信息、最火爆的旅游话题等,为广大出境旅游行业人士提供一个"无搜索,知百事"的电子新闻平台。

免费订阅
同步掌握出境旅游最新活动和实时资讯!

立即订阅

相关新闻

世界游微信号扫描二维码或
查找公众号
"游世界"
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