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thes make the man”,好莱坞大片里也向来讲究人靠衣装。要将纸面上的小说、剧本角色过渡成鲜活的荧屏形象,衣着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们承载了人物的爱恨情仇,渲染了背景的气氛情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近日推出大型的“好莱坞名角华服展(Hollywood Costume Show)”,展出过去一个世纪里100多件标志性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好莱坞名角的衣着,从经典的卓别林到高科技的阿凡达,显示不同时空背景中风尚的变迁与永恒。许多服装第一次远离加州的阳光,漂洋过海来到伦敦,面对公众展出。
解构与对话
前2个展厅,着重于对好莱坞荧屏服饰的理论性解构和与设计师们的对话。
外在的服饰,常常是人物内在性格的体现。由于影片时间有限,要让人物性格尽快展露出来,做到“人未言,意已到”,就很需要服装烘托气场。著名影星能够完美变身为让人神魂颠倒的影片人物,固然需要俊美的外表和精湛的演技,也少不了恰到好处的服饰包装。
电影院里嚼着爆米花的观众们很少意识到,幕后的服装设计者们是如何绞尽脑汁、靠着大胆而精准的想象力勾勒出人物所应该呈现的形象的。正如几度荣获奥斯卡奖项的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所言,“有了服装设计,人物塑造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影片的情节与特定时代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比如《伊丽莎白:黄金时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那么对于服饰的研究则更是需要细之又细。服饰上的“失真”与情节的失真一样可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电影从无声的黑白片变得有声有色,制片方也从清一色的欧美集团演变成20世纪的跨国制片公司。服装设计师们面对社会和科技的种种变革。
华服大团圆
第三个展厅,是展览的终点站和最高潮。这里是最光辉的好莱坞大派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和招牌服饰,穿越各种时空场景,汇聚一堂。
|
《泰坦尼克号》中的“白富美”形象离不开 Deborah L. Scott的服装设计 |
《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的罗丝(Rose),有着华贵典雅的造型。华丽的紫色宽沿帽,黑白翻领套装长裙、双排扣设计、横竖条纹装饰,白手套,木质长伞,配合着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淡定的神情、笔挺的站姿,一出场便塑造出好莱坞史上最经典的“白富美”形象。
与这华贵淑女相对的,则有充满动感的科幻片人物。蜘蛛侠(Spider-Man)在生活中是个温顺的好男生,但是只要在危急时刻穿上那身红色套头紧身衣,总会立刻充满正义的力量。
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一丝不苟的校服、围巾、圆框眼镜,让人对浓浓的英派古老和神秘心神向往。
而杰克船长(Captain Jack Sparrow)总有些脏兮兮的海盗装也另有特色,显得古灵精怪、狡黠性感。
电影引导潮流
有一幅展品前总有人群驻足观看,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时尚范本,是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与纪梵希(Givenchy)在《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合作。剧中,赫本穿着纪梵希独家设计的黑色修身小礼裙,戴着黑色长手套和蒂凡尼(Tiffany)珍珠项链,乌发高挽,唇边衔着的杆超长烟杆儿,演绎出一种纤细脆弱的华美,惹人无限怜惜。那款小黑裙和赫本一同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不朽的丰碑。
影片在那个优雅和戏剧化的年代播出后,一旦响起纪梵希这个名字,人们的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赫本清丽的面容身影。30年后,这一经典形象被纪梵希用作化妆品的广告,再次引发轰动。
服装设计师取材于时尚,而电影服饰也影响潮流。你能说得清,是谁成就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