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现在正在展出一个极有意思的展览--毛利人:新西兰首批居民。展览展出毛利人漂亮的木制品、装饰品和服饰,还有举世闻名的纹身,并带来了毛利人的哈卡舞。展览时间截至2011年5月1日。
关于毛利人的刺青
毛利人是新西兰最早的移民,是一千多年前从太平洋群岛飘洋过海而来的波利尼西亚人。从新西兰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毛利语这点,足见毛利人的地位。
刺青是毛利人世代相传的“宝物”之一。全世界流行的刺青在毛利人这里有了明确的细分,而且不论目的还是用途,都蕴涵神圣的意义,这是它与现代纹身最大的区别。
酋长用刺青作签名
刺青是毛利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每张刺青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份人生简历,记载了毛利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家庭,甚至一生的成就功绩。
部落酋长们的前额正中刺有一种名叫“蒂蒂”的花纹,把他们与普通人区别开来。一般来说,脸上的花纹越是重重叠叠,这个人的地位就越高。有趣的是,毛利族酋长的脸部刺青相当于欧洲贵族的族徽,早年在出席出让土地的签约仪式时,他们会把自己的脸部花纹画下来作为签名,照样可以令合约生效。
复杂的刺青要几年时间完成
毛利族的年轻人在步入青春期后进行第一次刺青。男人可以刺在身体的局部,也可以选择全身范围;妇女一般只限于嘴唇和下颚。刺青者把整张脸以鼻子为中线分成两大块,每一块又纵横分为8个小块,从额头开始的花纹依次显示:社会地位、职务、所属部落、父母双方的家族简况(父左母右)、个人资料、职业、社会威望和世袭情况等。
前期工作是由族内神职人员或刺青艺术家设计出图案。毛利青年必须了解图案的重要含义,征得家人和长者的支持,最后由长者决定取舍,这个选择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刺青时,首先举行宗教仪式,然后由执行者用动物骨头做的凿子按图样在脸部刺出较深的沟纹,再把植物焚烧而成的颜料点进伤口,并敷上一种树叶以防感染。
为了避免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导致图案走样,一些大而复杂的图形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完成。进行刺青时是没有麻醉药的,不能喝酒,只能喝一些流食。在痛楚而漫长的刺青过程中,一旁通常会有优美的长笛或唱诗表演,用来转移注意力。听说中国古代江南吴越一带也流行刺青,周太王次子仲雍的小孙女首创用刺绣服装代替文身,既免去了刻骨的痛苦,又可以不断更换美丽。原来刺绣竟是纹身的延伸,名扬四海的苏绣就可能得益于此呢!
现代刺青艺术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毛利人的刺青习俗有了很大变化。偶尔还能看到带有传统刺青的毛利人,但很难遇到酋长式的满脸花纹了。毛利人已经把脸部刺青艺术化,逐渐形成像中国戏剧脸谱一样的固定格式。在进行哈卡舞表演时,男人会在脸上画上刺青的图案,配上威慑敌人的表情、伸出的舌头和转动的眼珠,十分有趣。